1962823_624453257620422_345825669_n  

 

國會針對精神科藥物與暴力行為的關連展開調查


「一面倒的資料顯示出精神科藥物與暴力行為有所關連,這表示需要進行徹底的調查。亞力克希斯(如同在他之前的許多槍擊兇手)一直被開立會改變心智的精神科藥物,並且案發前正在服用「查諾頓」(Trazodone),而這樣的事件或許只是冰山的一角。」

作者:凱利 派翠西亞 歐米拉(Kelly Patricia O’Meara)
2013年9月30日
精神科藥物是否導致了華盛頓海軍造船廠槍擊兇手亞倫 亞力克希斯的暴力行為呢?一位國會議員暗示這其中的關聯性,並挺身而出針對槍手的精神科藥物背景展開正式調查。

美國眾議員米勒(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員),他是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的主席,顯然對這個議題瞭解足夠到告訴華盛頓特區當地的電台:「亞力克希斯所服用的其中一種藥確實有副作用,事實上那種藥可能一直都是個問題。」主席米勒指示退伍軍人事務部保存所有有關亞力克希斯的記錄以便查閱。
雖然這則異常重大的新聞最終讓聯邦立法人員,至少願意思考暴力行為可能和精神科藥物「治療」有關,然而不可得知的是,米勒主席是否只有看到亞力克希斯的案件,還是看到了更大的局面。

文章標籤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啖甜食紓壓 芬蘭研究:反增憂鬱  中年男性吃甜食 憂鬱症比例高2倍  吃高葉酸深綠蔬果 助增進好心情

壓力大的時候,不少人會吃甜食或者油炸食物來舒壓,但小心越吃越憂鬱!根據芬蘭最新研究,愛吃甜食或者香腸等加工食物的人,比起經常攝取全穀和蔬果類食物的男性,憂鬱症狀比例高出2倍。

營養師建議,應該多吃富含高葉酸的蔬果,增進好心情。
巧克力脆片一口接著一口吃,工作壓力大,吃甜食似乎能暫時紓解壓力,您也是這樣嗎? 這位先生有概念哦!高糖分食物雖然能解解饞,滿足口腹之慾,卻得小心越吃越憂鬱!東芬蘭大學追蹤14年、42到65歲的男性,發現愛吃甜食或者香腸等加工製品的人,憂鬱症比例比多吃蔬菜水果的人,高出2倍 高油高糖食物不能多吃,也因此,營養師建議,富含葉酸的深綠色蔬果,例如菠菜、綠花椰菜、胡蘿蔔、芭樂、糙米飯等食物,含有大量維他命ACE和纖維素,抗氧化成分高,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情緒也會更穩定,改善心情、減少憂鬱。

心理健康的真正危機:http://www.cchr.tw/cchr-reports/the-real-crisis/introduction.html

資料來源:http://www.ttv.com.tw/103/01/1030121/10301214946901I.htm


文章標籤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52147_636815233050891_4543235221814468805_n  

器質性憂鬱症 到底要不要吃藥?

2013/02/01
【內容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作者鄭光男,博思智庫出版】

醫師臨床觀察:

一般醫療院所的檢查只是在查有沒有病,但身體功能失衡引發的狀況卻完全查不出來,然而許多看似找不到原因的身體或者精神症狀,其實都是身體功能失衡引發。

治療身體問題並改善憂鬱,在精神科診斷中,被稱為器質性憂鬱症,或者是因醫療狀況引發的憂鬱症,但絕大部分在一般醫院檢查不出有任何異常,當事人往往以為,自己就是醫師口中,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患者,開始藥物治療。但如果有機會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來釐清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在看有沒有而已,結果會大不相同。

一位年約五十多歲的婦人,一手緊緊按著太陽穴,眼睛鼻子皺成一團,神情痛苦搖搖晃晃的走進骨科醫師的診間,似乎風一吹,隨時都可能暈眩跌倒。

「醫生,十幾年前我出車禍住院,出院後就常頭痛、耳鳴,現在越來越嚴重,還會噁心、手抖甚至昏倒,看過耳鼻喉科、精神科,連憂鬱症的藥都吃了還治不好,我是不是沒救了?

文章標籤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b567ba0a22ac.jpg

美國精神醫學協會手冊 增修內容受囑目

公視 (2010-02-11 23:26)

 

美國精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半個世紀以來,被奉為當代精神醫學的聖經。而這本手冊近來正在進行內容的更新與修訂,舉例來說會有 社交和溝通困難症狀的「亞斯柏格症」,將會被放在「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的範圍內。如此一來醫師的治療和用藥都會出現很大的改變,輿論界也出現這涉及圖利 藥廠的聲音。

 

這到底是小孩子亂發脾氣,還是新的行為失調?!而這是臨床的憂鬱症,或者只是悲傷而已?!被奉為當代精神醫學聖經的「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即將要把 數十種行為模式重新命名或是重新歸類,這將會影響到數百萬人的藥物治療,乃至於醫療保險給付的內容。

 

其中一項最大的改變就是,增修版本的作者提出要把「亞 斯柏格症」,放在「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的範圍內。 彩虹嬰幼兒醫院 威茲尼茲醫生:用單一個名詞會簡化治療,舉例來說有些州,被歸類為亞斯柏格症的,不會得到被歸類為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的教育服務。 增修版計畫增列一個新的行為失調名詞,情緒煩躁不安失常症,指的是兒童反覆的處在壞情緒還有間歇性爆發的症狀。 精神醫師強調這些修訂都有助於,讓醫生的診斷和用藥更準確。

 

另外,賭博上癮有可能首度被列為精神病之一,但是網路上癮和熱衷性愛的縱慾症則不被包括在內。 此外,憂鬱症狀出現時間達兩個星期,就將被歸類到焦慮憂鬱症這個新的精神疾病。 哥倫比亞大學 佛斯特教授:很明顯的醫生將會非常有興趣,嘗試這些新的療法,很有可能單純的憂傷,就會被當作疾病來治療。 增修版完成後,預料各大藥廠所有的精神疾病用藥,都將隨之做一番調整,這本精神醫學聖經文字上小小的改變,對藥廠來說都是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機。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譫妄症 精神病殺手

更新日期:2010/09/15 04:11  


文/劉彥瑩

夜診快結束前,詹伯伯(化名)坐著輪椅由家人推入診間,還沒安頓好位置,就看見他一臉困倦,還在睡夢中的樣子。家人一旁 說著:「昨天幾乎整夜未睡!一會兒說他看見死去的媽媽,一會兒說有好多老鼠跑來跑去,最後還一直往床內擠,一邊大吼大叫說是水快淹上來了!」

聽 完家屬的敘述,我心中估量著:「這會是什麼情況呢?」

因為詹伯伯的神智不太清醒,回答也不太切題,我只好繼續詢問家屬:「他的病情大致是如 何?」

家屬告訴我,他罹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還可以,但是近幾年 來,陸續發生腎病變,要洗腎,右腳潰瘍、感染,最後右腳截肢,甚至排尿也出問題,需要插導尿管才能把尿排乾淨。整體來說,這幾個月還算穩定,但這2、3天 就很奇怪,會胡言亂語,說他看到一些奇怪的東西。

鄰居猜測他是「撞邪了」,家屬就趕快帶他來看病。說到這裏,詹伯伯突然醒過來,問我說: 「醫師,你有看到鴨子嗎?別踩到牠!」

「譫妄」,又稱「加護病房症候群」,通常在幾小時或幾天內,時好時壞,可以一下發作、一下清醒,特別 在晚上症狀更明顯。

典型症狀有不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語無倫次、躁動、錯覺、幻覺等症狀。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嘗試以針灸治療產後憂鬱

更新日期:2010/09/21 12:17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21日電)香港的大學和醫院正嘗試以中醫的針灸治療婦女產後憂鬱症,因為目前使用的抗憂鬱藥可能對哺乳 嬰兒有潛在影響。

有關部門今天舉行記者會,介紹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與廣華醫院婦產科進行的上述臨床研究。

研 究招募24名患有產後憂鬱的婦女參加,她們將透過8週的針灸治療、狀況評估及後續追蹤,以確認針灸治療產後憂鬱的臨床療效。

據報導,抗憂鬱 藥對哺乳嬰兒有潛在影響,而以針灸治療較為安全。99092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21/5/2dh4i.html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可一‧不可再」的小偷與海盜

2010-06-20

 

【明 報專訊】最近跟幾位朋友自資出版了一份有關精神障礙的小刊物,名為《跳制》,希望透過出版去抒發什麼叫「癲」(病塌下真情的一頁)、批判為什麼不/想吃 藥、怎麼樣的精神狀態和體驗。出版的過程好不容易,最初大家對精神「病」和藥物都各有看法,經過漫長的討論、共識和理解才敢嘔心瀝血的寫出來。

碰 巧發生葵涌斬人事件和東涌學生自殺,期間我到過瑪嘉烈醫院派發這份刊物,跟一位女孩談起她是第一次過來看精神科。原來她弟弟數年前意外喪生後,一直也睡不 好,最近又有不育的煩惱;同事見她工作頻頻出亂子,勸她去看看醫生。精神科醫生見了她短短十數分鐘,沒有詳細身體檢查,便開了抗抑鬱藥 fluoxetine給她,預計療程至少半年。

上星期六,《跳制》放映了一齣紀錄片《狠狠撈一筆——精神科毒害的秘辛》,會後有人分享了一 些長期服藥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我開始有點混淆不清,那邊廂有人非法販賣違禁藥物ekv,這邊廂卻有人合法處方精神科藥物xyz——同樣會令中樞神經受 損、令記憶力衰退,同樣會造成藥物依賴,同樣可能會導致極端不幸的事情……

精神科知情欠奉,消費主導;用藥未見其害,先求其利。我最近開始 替家人和朋友上網搜尋「藥物名+副作用」,終究是日復日、年復年的服藥啊!

《跳制》網 址:http://shortpress.wordpress.com

文 李亭漁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3m.jpg
 

食品添加物 孩童注意力

更新日期:2010/06/22 04:11  

文/林杰樑

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ADHD),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異常,除了造成學習困難之外,也困擾著很多父母。

孩 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除了是先天腦部的異常之外,許多是與後天暴露相關;譬如:鉛過高也會引起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食用的蔬果中,若殘餘有機磷農藥, 也會影響孩童的行為及注意力不集中。

此外,孩童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茶、咖啡,也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根 據2007年11月的刺胳針(Lancet)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此 項研究共收納了153名3歲孩童,以及144位8至9歲年紀較大的孩童進行雙盲性、交叉性,及安慰劑的臨床試驗。研究者準備了3種飲料,第一種當安慰劑, 第二種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第三種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另外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提供給孩童飲用。但是飲料的外觀無法分辨, 味道也無法分辨。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hpao_copy.jpg

安非他命伴讀 越南學生急診室報到

立報 更新日期:2010/04/29 00:07 魏世昌

【編譯魏世昌綜合外電報導】學生為求考試高分花招百出,有人苦讀應付,有人走偏門,靠藥物提振精神。根據越南《青年日報》報導,許多胡志明市的家長愛 子心切,為提高孩子考試成績,購買安非他命提振孩子的精神。不過,最後孩子們統統向急診室報到。

壓力爆表 家長幫倒忙

阮氏金 玄在胡志明市二徵夫人街上的一間藥房工作。她說,許多藥商都標榜安非他命可以「有效強化腦力」,這類的「高分藥丸」在考季來臨時就如同鬆餅般熱銷。不過, 壓力爆表的學童並非常客,而是孩子們的家長。

一名12年級的學生上週被送進胡志明市心理醫院治療,原因是他服用安非他命後,持續超過72小 時苦讀。隨後他停止進食,因體力不支而昏倒緊急送醫。

醫院副院長范文柱表示,安非他命只能在醫師處方下才能夠提供一般民眾使用。「安非他命 是種會造成大腦成癮的藥物,不管在哪都是禁藥。」研究指出,66%的安非他命使用者會感覺到極度沮喪,也會出現脫序行為,服用過量甚至會造成心臟衰竭致 死。

范文柱說,有些家長在孩子考試前,給他們服用一種穩定過動兒情緒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Ritalin),他對此感到相當驚訝。 這種藥物是專門設計給過動兒食用,一般兒童吃了反而會焦慮不安。

范文 柱指出,利他能只能給需要加強專注力與行為障礙的人使用,藥物的流通需要嚴加把關。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憂鬱症納入職業災害

  • 中國時報 2008-06-1【蘇熙文】

 

去年勞工人權團體開始推動將憂鬱症納入職業災害,以在職場上壓力太大會造成憂鬱症為由,要求勞委會將憂鬱症納入職業災害給付,今年政黨輪替後似乎出現轉機。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些精神醫療事件脈動:前幾天報載醫院利用安養院A健保,報載台中的敬安精神科診所和永旭大藥局勾結,中部九家養護機構的老人全部到同一藥局調劑。去年精神科醫師陳明哲圖利的案件轟動一時,他把正常的遊民當成憂鬱症病患,大量開立抗憂鬱藥物。

     教育部訓委會去年開始執行憂鬱與自殺防治計畫,大規模在小學、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進行「憂鬱症篩檢」,找出有憂鬱症的學生,而去年青 少年的自殺率卻不降反昇。今年由董氏基金會找周杰倫代言,為校園建制「憂鬱症防治網」募款。有許多人不知道,精神科醫師已經開始在全台校園裡駐診,這個憂 鬱症防治網的計畫,就包括資助精神科醫師到校園駐診。

     另外一方面,美沙冬替代療法已經三讀通過,美沙冬已經變成合法的毒品,在各地精神醫療院所提供給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的實施意味著:毒癮已經成為無法治癒的精神疾病,會一輩子跟著吸毒者,而政府正花錢補助他們去服用美沙冬。

     精神醫療大規模的「貼標籤行動」正在台灣社會裡展開:根據衛生署統計室的資料,二○○六年有一九九萬人去看精神科門診與住院,○至三歲被 當成過動兒的人就有五千六百人。想想看二十年前哪有「過動兒」這個疾病,現在精神科醫師往往只憑「問卷」結果就作診斷,並把過動兒藥物稱作「聰明豆」,要 家長讓小孩服用卻淡化其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去年就公佈警語,說明其藥物可能造成兒童猝死的心臟病危險性。而台南縣就準備推動全縣的學校進行「過動兒篩檢」,找出校園與班級裡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學生,然過動兒最常開立的藥物「利他林」,成份是類似安非他命的興奮劑。

     精神醫療容易被圖利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精神疾病無法用醫療儀器去檢測,診斷完全依賴精神科醫師的主觀判斷,而這樣的診斷也容易被有心人士 利用。憂鬱症不能納入職業災害的主因就是如此,「有心人士」可以很輕易的騙過醫師,讓他做出有精神疾病的診斷。一九六八年心理學家羅森罕就曾做了實驗,他 和七名精神正常的朋友對精神科醫師講述同樣的症狀,進了十二所精神病院,結果沒有人被拆穿,這說明了精神科診斷標準及精神科醫師判斷的不可靠性。

     在早期的醫學教育中,教授們都會告知:「任何的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排除生理上的其它因素」,像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腦瘤、藥物副作用、重 金屬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但精神科醫師鮮少做生理方面的評估和檢查。精神問題只是表象,其中可能表示著身體上的其他問題,民眾就醫前務必瞭解清楚這 些知識,確保自身權益

     (作者為醫師,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常務理事)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