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中,研究者發現,目前被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憂鬱症的人裡面,有將近25%很可能只是面臨壓力時的正常反應,像是離婚、失業等等。他們發現,那些經常經歷各種壓力事件的人,有憂鬱症狀的時間延長了。但是只有很少數是非常嚴重到可以認定為臨床上的憂鬱症。


研究指出,憂鬱症診斷標準太過籠統
有25%的人可能只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2007年4月3日華盛頓郵報]


在最新一期的《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中,研究者發現,目前被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憂鬱症的人裡面,有將近25%很可能只是面臨壓力時的正常反應,像是離婚、失業等等。這項 分析是為了重新檢查目前憂鬱症診斷標準的使用情況。但是這項發現,也將對於憂鬱症的診斷方式、過度依賴症狀檢查單以及美國每年120億抗憂鬱劑的市場,產 生重大影響。


目前的診斷方式,是依據一系列類似的症狀來判定,包括悲哀、疲累、失眠和自殺念頭等等。精神科的診斷手冊中說明,任何人如果有至少5種的症狀維持至少2星期,在臨床上可以被視為是憂鬱症。手冊上說,唯一被視為正常的,是當一個人因為他的摯愛死亡而哀傷長達2個月。


但是,《一般精神病學彙刊》發表的研究指出,一般人面臨生活壓力時,像是離婚或重大天災等等,類似憂鬱的症狀通常會持續2星期以上,但是這卻未必使他們變成憂鬱症。


這項研究也建議,對於正在經歷生活壓力所導致的痛苦情緒,採取藥物治療通常並不妥當。支持性的療法反而比較有效,而且可以避免離婚或失業者到最後變成憂鬱症。


包括精神科診斷手冊的編輯,哥倫比亞大學的佛斯特(Michael B. First)醫師在內的一群研究者,針對全美8098名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而將結果發表於這一期的《一般精神病學彙刊》上。他們發現,那些經常經歷各種壓力事件的人,有憂鬱症狀的時間延長了。但是只有很少數是非常嚴重到可以認定為臨床上的憂鬱症。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的威克非(Jerome Wakefield)醫師提出建言:「沒有全盤考量的後果,就是只認定符合憂鬱症診斷的人,只有生理上的失調,所以就主動開立抗憂鬱劑,並且會認為其他因素是累贅的。這種趨勢,就是以機械化的方式來治療病人。」


佛斯特也說:「何時採用藥物治療是一個問題,因為如果一個人只是正常的悲傷反應,你寧可給他諮詢也不會給他抗憂鬱劑。這也會影響到臨床醫師對於用藥或諮詢的觀點。」


如何在正常與失常之間劃界線,一直在精神病學中存有爭議,因為沒有精神失調的人,和有精神失調者同樣會經歷相同的症狀,只是情緒反應的時間較短,也比較弱。要劃這條界線是基於主觀認定:如果標準太嚴格,有些人可能無法得到幫助。


佛斯特醫師表示,目前使用的精神科診斷手冊,是由他負責督導撰寫的,但在發行之後,有一些醫師向他表示,他們在診斷上有困難。 例如有個病人在她的狗死掉時陷入急性期悲傷,但是手冊上只說醫師不需要診斷失去愛人的人有憂鬱症,所以醫師們想知道寵物死掉是否符合診斷標準。他以此說明 訂定診斷標準的困難,因為將會包含各種人類所感受到悲傷。他說,家人或伴侶死亡只是其中一種會造成急性期悲傷反應的事而已。


參與這次研究的威克非和Rutgers大學研究心理失調社會學的霍維茲(Allan Horwitz)也指出,悲傷在美國逐漸被視為一種疾病狀態,他們也對此寫了一本書,書名為《失去哀傷:精神病學如何將正常的哀傷轉變為憂鬱症》


霍維茲還提到,製藥公司、精神醫學界和病友團體共同促成了這種現象,因為製藥公司準備用一網打盡的方式來賺錢;研究者則試著找簡單的疾病發生模式來輕鬆地做研究;精神科則將自己視為「正常行為的裁判」,至於病友團體,則是認為心理疾病如果更常見,就可以解決心理疾病被污名化的問題。


他表示,人們解釋情緒反應的態度已經在改變,他們開始認為各種負面情緒是不正常的,這樣子可以吃藥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但是,這也很可能造成人們忽略了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會比吃藥來得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