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003012317422364125567.jpg

 

醫療資訊全球化   「西化」精神病  

03/03/2010星島日報



香港人雖然對精神健康愈來愈關注,但有學者指出,現時各國對精神病的解釋、診症及治療方法,只是沿用美國式的精神病研究,這種「一對全世界」的模式,可歸入全球化的現象,甚至是文化入侵,忽視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人們對所謂的精神病理解,僅有一套標準。健康資訊漸變單一,當一種醫療體系獨大的時候,對疾病的認知和本土文化會帶來一定影響。

公共缳生 x 全球化

文:區美玲 圖:星島圖片庫、ClipArt.com

 

 

主題:對公共缳生的理解 + 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處於不同 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缳生的理解?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 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 美國精神病協會出版的《精神失調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一直被視為精神病學界的標準,現正籌備出第五版,有專家建議正式確認數十種新精神病,包括一般稱為懶惰的「緩慢認知速度失調」、兩人之間難以相處的「關係失調」、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情緒失調導致煩躁不安」、青年過分自我中心的「精神失常危機綜合症」、男性渴望有多個性伴的「性慾過度失調」和成人 不時發脾氣的「間歇性暴躁失調」等。

專家批評 病症毫無根據

這些新精神病已列入新版DSM的建議草案中,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將會進行討論,新書預料於2013年出版,預計會接納大部分建議。英國威爾斯臨脇心理學教授本托爾批評,這些建議的病症大部分毫無意義和沒科學根據,可是當精神病種類愈多,精神病專家就愈多生意。

事實上,一班人類學家今年1月提出,美國在精神疾病方面的診斷和治療研究,逐步成為全世界的通用版本,是另一種文化入侵,忽視了不同社 會環境、信仰在精神疾病裏所起的文化差異性。

強制性歸類 解讀不合理

根據西方的說法,精神疾病應該被視為腦部疾病來處理,病人基本喪失自控能力,有別於其他身體的疾病;精神病不可以單靠檢查身體、抽血化驗或照X光、掃描等來 診斷,醫生診斷精神病,主要是根據病人口述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觀察病人的行為,以及家人提供有關病者在思想行為上的轉變來判症。


倫敦精神病研究所認為,人類的心理各不相同,用通用的原則來解讀、治療創傷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將不同人種、不同社會風俗下 的不同精神痛苦,強制性地歸類為單一精神創傷,並不合理。

覑重藥物療法 加深歧視

大部分醫生、學者認為精神疾病只關乎藥品、疾病種類及治療方法,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用生物醫學理論來解 讀精神疾病的方法,正在不斷異化精神病患者,把這些病人逐步排除出主流社會群體之外,這不僅沒有去除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迷信態度,反而加深了對他們的歧視。

世界缳生組織在七十年代,曾經進行一項長達三十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為人們對患者的接 受、寬容態度及治療方法,痊瘉後再復發的可能性比發達國家少了三分之二,正好作為西方醫學的借鑑。

厭食症原因 中外大不同

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往往受到健康資訊的來源影響,社會文化、價值觀及媒體廣告亦會影響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認識,精神病亦不例外。

精神病大致上可分為重性及輕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老年癡呆症等,而後者則包括精神衰弱、焦慮症、強迫症、各種 的神經官能症等,厭食症也是其一。

認知依循簡單模式

香 港中文大學精神病專家李誠博士在八十年代開始研究厭食症,他發現香港病人患上厭食症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患有胃脹氣,這和美國式因為節食和懼怕肥胖有所不 同。

當他開始仔細研究病例時,期間,一名厭食症少女暴斃在街上,事後媒體的報道多是引述美 國醫生的診斷結論,認為這個香港女孩的厭食症和美國以及歐洲的厭食症一樣,是由怕胖節食而導致,令此症突然成了公眾熱議的話題,而且人們對厭食症的認識, 包括致病原因和症狀,都依循了簡單的模式。

西醫簡化港式特徵

結 果,西方醫學不僅簡單化了港式厭食症的特徵,甚至還改變了對港式厭食症的描述,李誠博士此後接觸的厭食症案例中,由懼怕肥胖導致的厭食症的比例迅速增加, 二○○七年,就佔所有厭食症案例的九成,大多數患者都相信怕胖是最重要原因。

他指出,當媒 體、學校、醫生都認定、談論和宣傳厭食症是因為怕胖引起的時候,人們就會有意或無意地將進食障礙歸咎為怕胖,患者的主觀期待和信仰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最終的病症,說明文化塑造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相 關概念:健康(Health)
世界缳生組織在2001年將健康定義為,除了不受病痛侵擾外,能夠「在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福 利狀況之下進行良好的社會和經濟生產生活」,即一個人能夠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變化。
一個人如能遵循以下七項,已達到最高的健康水平,可稱為安 康:
生理:體形、生理反應、免疫功能、身體功能和素質、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正常。
智 力:理性、客觀的思考能力,能夠邏輯分析並作出合理決定。
社交:能夠建立和保持滿意的人 際關係。
情感:能夠適當地表達情感、擁有自尊、自信、信任和愛等感情。
環境:具 欣賞、保存、保護和改善外界環境的能力。
精神:能夠理解和表達個人理念,體驗愛、喜悅、悲傷等情感。
職 業:能夠應付日常工作及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關鍵詞
世界缳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精神病(Mental Diseases)
健康生活與習慣(Healthy lifestyle and habits)
疾病診斷(Disease diagnosis)
疾病治療(Treatment of diseases)
藥 物專利權(Patenting of drugs)
全球生產鏈(Global production chain)

Mind Map:精神病成全球化現象的原因及影響

學習教材

西方醫學壟斷全球
 
延伸回應題 

資 料一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兩名博士戈德法布(Dr. Stanley Goldfarb)和內戈亞阿努(Dan Negoianu)在《美國腎臟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推翻數十年來一直被視為健康常識的「八杯水」說法。許多人以為「每人每天需飲八杯水」的說法,是專家經過研究後 得出的結論,然而,當戈德法布和內戈亞阿努嘗試翻查一九七○年代以後的醫學文獻,以找出這項說法的根據時,卻發現根本沒有專家做過任何相關的研究。
摘 自2008年4月14日《星島日報》《通識教材》
http://www.edu.singtao.com/lib/article/article_detail.asp?id=949

資料二
廣州市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學副研究員侯麗表示,人們對BMI指數的認識還存在一 定的誤會。目前世界缳生組織的分類標準以25至29為超重,BMI大於或等於30的為肥胖,但這其實是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數據為根據制訂的,在中國人身上就 不適用。
 而對於一些特殊體形的人,如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者「虛胖」的人群來說,BMI有時候不是十分「信得過」。由於人體肌肉的密度大於脂肪, 所以身高相同、看上去個頭差不多的兩個人,肌肉較多的一個體重會重於脂肪較多的一個。雖然相比之下後者更接近肥胖的標準,但算出的BMI指數反而是前者高 於後者。
 摘自2008年10月10日《廣州日報》B10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沿用已久的醫療資訊有何問題。
2.承上題及參考內文,你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甚麼?
3.健 康資訊怎樣影響人們的生活,試闡述你的意見。

建議答題方向
1.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有問題的 資訊,分別為「日飲八杯水」並非有益健康,以及BMI指數為肥胖參考的標準不適合所有人。
2.同學可就答案 (1)再延展作答,指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從來沒有得到任何醫學研究報告的根據,大眾以訛傳訛,沒有求證;二來是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一套衡量 身材的標準,不適用於東方人身上,加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存在很多變數,單一的標準並不通用於所有個案。最後以此總結,大眾對於健康的理解,很多時受到健 康資訊的來源影響,包括社會文化、價值觀及媒體廣告等。

載自一○年三月三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資料引用出處:

http://edu.singtao.com/lib/earthquake/article_detail.asp?id=2364&issi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