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報紙-民意論壇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憂鬱症納入職業災害

  • 中國時報 2008-06-1【蘇熙文】

 

去年勞工人權團體開始推動將憂鬱症納入職業災害,以在職場上壓力太大會造成憂鬱症為由,要求勞委會將憂鬱症納入職業災害給付,今年政黨輪替後似乎出現轉機。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些精神醫療事件脈動:前幾天報載醫院利用安養院A健保,報載台中的敬安精神科診所和永旭大藥局勾結,中部九家養護機構的老人全部到同一藥局調劑。去年精神科醫師陳明哲圖利的案件轟動一時,他把正常的遊民當成憂鬱症病患,大量開立抗憂鬱藥物。

     教育部訓委會去年開始執行憂鬱與自殺防治計畫,大規模在小學、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進行「憂鬱症篩檢」,找出有憂鬱症的學生,而去年青 少年的自殺率卻不降反昇。今年由董氏基金會找周杰倫代言,為校園建制「憂鬱症防治網」募款。有許多人不知道,精神科醫師已經開始在全台校園裡駐診,這個憂 鬱症防治網的計畫,就包括資助精神科醫師到校園駐診。

     另外一方面,美沙冬替代療法已經三讀通過,美沙冬已經變成合法的毒品,在各地精神醫療院所提供給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的實施意味著:毒癮已經成為無法治癒的精神疾病,會一輩子跟著吸毒者,而政府正花錢補助他們去服用美沙冬。

     精神醫療大規模的「貼標籤行動」正在台灣社會裡展開:根據衛生署統計室的資料,二○○六年有一九九萬人去看精神科門診與住院,○至三歲被 當成過動兒的人就有五千六百人。想想看二十年前哪有「過動兒」這個疾病,現在精神科醫師往往只憑「問卷」結果就作診斷,並把過動兒藥物稱作「聰明豆」,要 家長讓小孩服用卻淡化其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去年就公佈警語,說明其藥物可能造成兒童猝死的心臟病危險性。而台南縣就準備推動全縣的學校進行「過動兒篩檢」,找出校園與班級裡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學生,然過動兒最常開立的藥物「利他林」,成份是類似安非他命的興奮劑。

     精神醫療容易被圖利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精神疾病無法用醫療儀器去檢測,診斷完全依賴精神科醫師的主觀判斷,而這樣的診斷也容易被有心人士 利用。憂鬱症不能納入職業災害的主因就是如此,「有心人士」可以很輕易的騙過醫師,讓他做出有精神疾病的診斷。一九六八年心理學家羅森罕就曾做了實驗,他 和七名精神正常的朋友對精神科醫師講述同樣的症狀,進了十二所精神病院,結果沒有人被拆穿,這說明了精神科診斷標準及精神科醫師判斷的不可靠性。

     在早期的醫學教育中,教授們都會告知:「任何的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排除生理上的其它因素」,像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腦瘤、藥物副作用、重 金屬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但精神科醫師鮮少做生理方面的評估和檢查。精神問題只是表象,其中可能表示著身體上的其他問題,民眾就醫前務必瞭解清楚這 些知識,確保自身權益

     (作者為醫師,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常務理事)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471.jpg  

 

精神科醫師的道德淪喪  

作者﹕蘇熙文醫師


【大紀元8月17日訊】台灣台東署立醫院精神科醫師陳明哲因詐領健保費兩億元8月9日遭求刑三十年,然而這並非單一案件,根據國際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的資料,國外已發生過許多精神科醫師詐欺的案例,以下僅列舉幾件案例作為參考:

2004年美國精神科醫師大衛羅墨,詐領健保而將管制藥品販賣給毒販在黑市販售,被判刑十年半,賠償健保34萬美元。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419.jpg

精神病患不是罪犯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自由時報

■ 謝宗哲(公民人權委員會志工)


著名的精神療養院「玉里醫院」傳出病患溺斃臉盆的案件,兇手疑似另一名住院病患,在這則新聞中透露著幾點訊息,值得用人權的角度去檢討。

死者竟然從民國六十五年住院至今,算一算竟然已經三十年,就算是無期徒刑的犯人也假釋出獄了,完全被人孤立在精神病院的鐵窗裡,有許多精神病患就在醫院裡度過一輩子,精神科醫師說會「治癒」精神疾病都是騙人的,實際上的情況是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要吃藥「控制」一輩子。

在精神病院比監獄更沒有人權,有些精神病院既不能吸菸,也不能運動,更不用提到圖書館借書或是參加輔導課程,監獄還有課程可以上,有工作可以打發時間,在精神病院整天在密閉的空間活動,呆呆盯著電視,就算是正常人也會發瘋。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354 - 複製.jpg

 

抗憂鬱藥物的致命副作用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自由時報

■ 蘇熙文醫師


報載台中縣明道中學的學生,疑似因為換藥造成昏昏欲睡等不舒服,導致該學生自殺。實際上這幾年的自殺相關新聞裡,有些報導中僅稍微提到自殺者是憂鬱症病患,或是有固定服藥、長期去精神科看診,更多關於自殺的新聞未提相關資訊,倘若記者多加關切相關資訊,可以讓民眾更了解抗憂鬱藥物是否會有這樣的副作用:導致服用者有「自殺」的傾向。

美 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早在二○○二年就已經公布抗憂鬱藥物的警語,而台灣衛生署直到去年(二○○七年)才悄悄的發佈青少年服用抗憂鬱藥物的警告;今年二月廿七 日台灣各大媒體報導,根據英國赫爾大學研究抗憂鬱藥物不但有副作用,而且療效僅僅和安慰劑一樣。英國藥物暨保健品監管署(MHRA)三月六日發布的報告則 指出,抗憂鬱藥克憂果(Seroxat)可使服藥者出現自殺傾向,這篇新聞中還包含藥廠被控訴,隱瞞藥物會引起自殺的研究報告。順便一提,這些警語的公 布,和國際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努力的蒐證與召開公聽會有很大的關係。

國內精神科醫師則對於這樣的報導極力淡化,說抗憂鬱藥物只會引 起一%服用者的自殺傾向,比率很低,呼籲民眾還是要定期服藥。恐怖的是,假設台灣有四十萬人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就有四千人有自殺的可能性。台灣官方單位也 應該負起責任,去了解國內每年四千多人的自殺是否與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有關?

心理健康守護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